晓琴摘抄

王昌龄的闺怨诗词

向雨莲2019-09-20 00:11:00

闺怨王昌龄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闺怨王昌龄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凝妆:这里指浓妆。含有雍容华贵的意思。

陌:田问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道路。

不曾:不如。

【解释】深闺中的少妇,不知什么是愁,春日融融,浓妆的她,登上了,翠楼,看见条条大路杨柳飘拂。却突然愁上心头,悔恨让丈夫从军远行,辜负了,大好时光,留下她一人空空。

【解析】愁是什么?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心理负担,“不曾愁”的少妇,为一种外在的荣华富贵诱惑,故不曾愁。“凝妆上翠楼”写出了她不曾愁的喜悦和天真。何故又悔恨不已?是她一瞬间开悟:“觅封侯”的结果,只能让明媚的春光、温馨的情爱白白流逝。本诗心理刻画细微,意味悠长。

王昌龄诗句大全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 王昌龄《长信怨》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王昌龄《闺怨》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 王昌龄《长信怨》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王昌龄《送柴侍御》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 王昌龄《塞上曲·其一》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 王昌龄《闺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 王昌龄《西宫秋怨》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 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 王昌龄《出塞二首》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 王昌龄《春宫曲》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 王昌龄《送魏二》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王昌龄《送魏二》

写出王昌龄的《闺怨》全诗带拼音。闺怨王昌龄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图

写出王昌龄的《闺怨》全诗带拼音。

ɡuī yuàn 闺 怨

guī zhōng shào fù bù zhī chóu chūn rì níng zhuāng shàng cuì lóu

闺 中 少 妇 不 知 愁, 春 日 凝 妆 上 翠 楼。

hū jiàn mò tóu yáng liǔ sè huǐ jiào fū xù mì fēng hóu

忽 见 陌 头 杨 柳 色, 悔 教 夫 婿 觅 封 侯。

闺怨

(唐代王昌龄七言绝句)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1] 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闺怨王昌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些的这首诗

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化用了谢诗的某些语句。武则天的《苏氏织锦回文记》曰:“锦字网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士咸龟镜焉。”(《全唐文》九七)所谓“织锦回文”和“锦字回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晋书·窦滔妻苏氏传》,其事指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蕙(字若兰)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可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龟镜”就是借鉴,王昌龄的《闺怨》诗虽然不是直接“传写”窦滔妻之事,但它表现了“少妇”的空闺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